敲黑板!你知道霍去病打匈奴到过的居延海在哪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究竟说的什么地方?|旅游促三交之②

发布时间:2024-04-28 17:48:22 来源: sp20240428

  人们很容易对一望无际的景观产生憧憬,比如草原、大海和沙漠。纷繁芜杂的周遭事物只是过眼烟云,那片天高地阔的地方更能带给人“终极”“永恒”的想象。

  提到内蒙古,人们的第一印象总是天地苍茫、绿草如茵,其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却是完全不同的风景。250万年前,地理气候变迁形成了这片沙漠戈壁为主的地区,人们称之为阿拉善,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五彩斑斓之地”。

  寂静的沙漠给人荒芜苍凉的壮美之感,也带给人沉思。沙漠上植被稀疏,最让人惊艳的植物当属额济纳成片的原始胡杨林。当地人说此树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在这里,分秒不停的时间似乎变得缓慢。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阿拉善的戈壁沙漠同样也是联结古今的通道。这里曾听闻丝绸之路的驼铃,见证居延汉简的出土,不同时空、不同民族的人们曾在这里往来不绝。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图片来源:学习强国)

  居延遗址见证民族交融

  来到阿拉善,不可不游居延遗址。“居延”一词来自匈奴语,意为“隐幽之地”,一片弱水流沙。在汉代,这里还不是戈壁,而是一片水草丰茂的绿洲。

  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夏,大汉骠骑将军霍去病率数万骑兵出北地郡,经过长途跋涉,向西穿过沙漠,绕道居延海,袭取河西。

居延遗址。(图片来源:“文旅阿拉善”微信平台) 

  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后,汉武帝下令在此沿河修建塞墙城关,并设立居延、休屠两县,从此开始了阿拉善高原戍边屯田的历史。屯田士兵军农一体,亦战亦耕,加强了国家对北疆地区的控制与开发。

  居延地区是沟通农牧文化的交融地带,是唐代草原少数民族前往长安的必经之路,所以这片地区也被称为“参天可汗道”。唐朝在这一带筑大同城,取“天下大同”的意涵。大批突厥、回鹘的民众在此安居乐业,王维也于此写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这句诗太有名了,现在很多地方都纷纷说诗里描写的伟大场景就在他们那儿,除了内蒙古阿拉善,还有宁夏、甘肃……

  1930年,瑞典人贝格曼首次在额济纳旗发现了汉代简牍,震惊了世界。之后,陆续在额济纳旗、甘肃金塔发现汉简四万多枚,其中额济纳旗发现三万多枚,统称为“居延汉简”,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考古“四大发现”之一。

  居延汉简上的字迹,是两千多年前汉代守边将士书写的,由于当地气候干燥,至今保存完好。汉简内容极多,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文化无所不涉,完整展现了汉代北疆地区风貌。

  居延汉简文字简洁,大都是汉代文风,不过也有一些边疆地区特有的词汇。此外,简牍上还有一些非汉字的文字,给后世研究少数民族语言和多元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居延汉简中有一枚纪录:“皇帝陛下,车骑将军下诏书曰:乌孙小昆弥乌就屠……”这是最早西域地方政权君王接受汉王朝册封的记载,也体现了西域与汉政府的密切互动。

  今天一部分居延汉简收藏于额济纳博物馆及阿拉善博物馆,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最原始的资料,一窥阿拉善地区两千年前的风貌。

  神秘与沧桑的黑水城

  这些年凭借盗墓题材影视、小说,黑水城着实火了一把。

  黑水城又称黑城,位于阿拉善干涸的额济纳河(黑水)下游北岸的荒漠上。早在公元11世纪初,就有不少居民在此耕耘牧猎,安居乐业。西夏政权建立后,又将大批人口迁居到这一带,屯垦造田。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灭亡西夏,黑水城易手。

  元朝时期的黑水城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其“北走岭北,西抵新疆,南通河西,东往银川”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了元朝西部的政治军事中心。

  现在的黑水城已经被沙漠吞噬,但在元代,这里曾是一片肥沃的绿洲(古居延海),丝绸之路上来往停驻的商队络绎不绝。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这样记录:“额济纳在沙漠的北部,属于西夏的一部分。这里的居民崇拜宗教偶像,有大量的骆驼和牛,饲养着猎鹰和隼,人们以农业和畜牧业为生。”直到14世纪中叶,随着气候恶化,黑水城逐渐被掩埋在黄沙之下。

  黑水城之所以被影视、小说所青睐,不仅因为这里是掩埋在黄沙下的神秘古城,更是因为一段传说。

黑水城淹没在黄沙中。(图片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过去有位绰号“黑英雄”的将军驻守黑水城,人们称其黑将军。他本来颇受皇帝器重,还被招做驸马,不过后来羽翼渐丰,开始阴谋篡乱。皇帝派大军平叛,这位黑将军不得已便将宝藏深埋黑水城下,自己突围逃跑。这个传说几百年来一直在流传,但从没人挖到过宝藏。

  黑将军的传说吸引了无数探险者,但真正找到沙漠古城的“摸金校尉”,却是沙俄上校科兹洛夫。

  这位上校毕业于圣彼得堡军事学院,酷爱考古和探险。清末中国政局混乱,却成为盗掘者“大显身手”的时机。科兹洛夫曾数次进入黑水城遗迹,虽然没有找到黑将军的宝藏,却发掘到大量珍贵文物,除举世闻名的大宗西夏文刊本和写本外,还有汉、藏、回鹘、突厥、女真、蒙古等文字典籍,其中就有汉文与西夏文互译的《番汉合时掌中珠》,是识读西夏文的一把钥匙。此外,他还找到了300多幅佛教绘画作品,以及20多件木版印刷品,70余件木雕,以及泥塑像、铜和镀金铸像、丝麻织品、钱币、纸钞等。

  由于文物数量太多,盗掘者的骆驼队伍无法全部搬运。科兹洛夫决定优中选精,只拿自己认为价值最高的文物。很多完整的佛像都被打碎,只取佛头,大量瑰宝就此被破坏毁灭。

  今天的黑水城遗址已被抢救性保护,成为众多游客向往之地。作为古老的多民族聚居城市,这里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不同建筑。在西北的城墙上至今还保留有五座佛塔,佛塔由土坯垒成,历经几百年的风吹雨打,依然耸立。

  丝绸之路的“驼商古道”

  鲁迅先生曾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丝绸之路”,是人们走出来的一条和平与繁荣之路。

  汉武帝听说匈奴西部有个国家叫月氏,便想与其联合夹击匈奴。此时,月氏在汉朝只是个传说,具体情况无人知晓。张骞挺身应征,成为出使使节。他率领使团穿越黄沙千里,戈壁荒原,向他们一无所知的西北前进。路上张骞两次被匈奴俘获,两次出逃。匈奴单于敬佩他的气概,为其许配了一名匈奴女性为妻。张骞在第二次出逃时,追兵已至,他只抢到一个儿子,妻子和另一个儿子被追兵隔断,与他永远诀别。

  张骞出使西域历时十三年,一百多人的使团,只有两人返还。虽然他没能达成原本出使的目的,但让中国人发现了比中国更为广大的世界,也为中国人打开了与世界交流的通路——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其意义并不亚于哥伦布发现美洲。但哥伦布给美洲带去了殖民和杀戮,张骞则带来和平与繁荣。

  阿拉善作为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见证了中原与西域各民族的交往,也沟通了东西方文明,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

  如今,阿拉善成为拥有全国骆驼数量最多的地方,被誉为“中国骆驼之乡”。虽然今天的商贸已经不再依靠驼队,但我们仍然可以骑着骆驼穿行沙漠,回味古代丝绸之路的盛景。

  阿拉善的变与不变

  阿拉善曾经有过繁华喧闹的城市,有过络绎不绝的商贸,尘封近千年的记忆令阿拉善厚重苍凉,神秘悠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在阿拉善地区建立城池的王朝早已覆灭,许多古代少数民族也已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阿拉善所承载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凝聚一体的缩影。

  在阿拉善,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这里有土尔扈特万里东归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有额济纳最好牧场为航天的动人故事;有爱国奉献、守土戍边的英雄楷模。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氛围,促进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

阿拉善右旗驼兵排队员和当地牧民一同巡逻,共同守卫边疆。(图片来源:阿拉善盟民委)

  为向游客讲好阿拉善故事,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阿拉善盟结合实际制定《阿拉善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实施方案》,在景区建设过程中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规范讲解内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融入旅游景区景观陈列、活动演艺、展陈展示、讲解体验中。

  在推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特色旅游项目建设的同时,阿拉善盟打造了更多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常态化、品质化、特色化的文旅产品,开发文创产品和特色旅游商品,评定“阿拉善礼物”商品,建设“阿拉善礼物”实体店;推出精品旅游线路,支持沙漠度假、乡村休闲、研学旅行、工业旅游、康养旅游、跨境旅游、实景演艺等业态融合发展,吸引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到阿拉善旅游。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阿拉善开展了全盟智慧文旅综合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工作,开展智慧文旅。在阿拉善,游客可以“一部手机游阿拉善”,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智慧化服务。而智慧文旅服务平台则利用大数据、5G、微电商、VR全景游、位置服务、区块链等多项前沿科技,赋能阿拉善盟文旅产业、创新文旅融合,全面优化游客游览体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助推旅游提质升级,促进阿拉善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智能手机与黄沙古道,智慧文旅与大漠孤烟,最古老的思绪与最前沿的科技合二为一。过去的诗人发出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叹,今天的人却可以在阿拉善的悠悠天地间同时领略过去与未来。

  (作者:黄也)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 才丽媛

  制作 | 胡晓蝶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