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相近丨为海外学子打开“中国之窗”——访中国大学首个海外分校

发布时间:2024-06-04 14:37:02 来源: sp20240604

  新华社吉隆坡/厦门5月31日电 心相近|为海外学子打开“中国之窗”——访中国大学首个海外分校

  新华社记者毛鹏飞 韩梁 付敏

  碧空悠悠,湖水如镜。西洋风格搭配闽南传统燕尾脊屋顶的建筑坐落于葱翠之中,陈嘉庚雕塑在晨光中投下长长的影子,学生们迈着轻快的步伐赶往教室。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简称“厦大马校”)的清晨充满生机。

这是5月26日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拍摄的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校名石碑。新华社发(李潇然摄)

这是5月26日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拍摄的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校名石碑。新华社发(李潇然摄)

  2013年10月4日,习近平主席访问马来西亚期间,见证了厦大马校共建协议签署。如今,这所高等学府成为中马高等教育合作的旗舰项目,被誉为镶嵌在“一带一路”上的明珠。

  理想的赓续

  从吉隆坡机场搭乘快轨列车驶出不久,一片错落有致、红顶白墙的建筑群映入眼帘。今年4月,厦大马校迎来约5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春季入学新生。自2015年开始招生以来,已有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逾1.2万名学生在这里求学,开启梦想旅程。

  “在这里读完大学后,我还想申请去中国继续深造。”在大一新生蔡咏霓的规划中,“中国”是关键词。这个热爱中华文化的马来西亚女生有一个梦想——运营一个中国旅游主题的新媒体账号,让更多人了解中国。

  蔡咏霓目前就读广告专业,不仅要学习影视制作、视觉设计、数据分析,还会涉猎心理学、传播学。在丰富紧凑的课程中,她感到自己每天都在向梦想靠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梦想的启程,更是理想的赓续。像蔡咏霓一样,很多马来西亚人都知道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的故事。

这张资料照片显示的是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的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教学楼全貌(无人机拍摄)。新华社发(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供图)

这张资料照片显示的是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的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教学楼全貌(无人机拍摄)。新华社发(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供图)

  1921年,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抱着“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信念和“办世界之大学,为吾国放一异彩”的理想,在闽南家乡创办厦大。习近平主席曾长期在福建工作,对陈嘉庚先生为祖国特别是为家乡福建作出的贡献有切身感受,称赞陈嘉庚先生“关心祖国建设、倾心教育事业的诚心,永远值得学习”。

  中国同马来西亚是隔海相望的友好邻邦,两国友谊源远流长。马来西亚有数百万华侨华人,其中不少来自中国福建。而厦大马校正是中国大学首次在海外办学的创新尝试,也是对陈嘉庚倾心教育、造福乡梓的历史回馈。

  在厦门大学2021年庆祝建校百年之际,陈嘉庚的长孙陈立人对厦大马校给予很高评价,并送上殷殷寄语——“期望能让嘉庚精神和它的爱国底色不断延续,在世界传播得更远更广”。

  成才的沃土

  马来西亚通讯部副部长张念群曾任教育部副部长,是厦大马校迅速发展的见证者。她告诉新华社记者,厦大马校为马来西亚带来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如今深受马来西亚社会各界认可。“现在申请这所学校的人越来越多,热度越来越高了。”张念群说。

这是5月26日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拍摄的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教学楼。新华社发(李潇然摄)

这是5月26日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拍摄的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教学楼。新华社发(李潇然摄)

  如今,厦大马校设有10个学院,开办23个本科专业、11个硕士专业、6个博士专业、3个预科专业,涵盖文理工医商等多个学科门类。临床医学、神经系统与行为科学、工程学、社会科学总论4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全球前1%。据ESI最新统计,厦大马校师生发表论文的篇均引用率位居马来西亚高校第一。学校的前沿学科,如东南亚研究、海洋科学、工科、商科,深受东南亚学子欢迎。

  厦门大学海外办学办执行主任余宏波说,厦大马校逐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外办学新路,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文化交流、国际合作等领域取得长足进步。

  厦大马校以马来西亚为基点,立足东盟,辐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一批批优秀学子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校园里成长成才,朝气蓬勃地走出校门、走向世界。厦大马校校长王瑞芳说,学校迄今已培养了五届共4849名毕业生,很多专业素质过硬、熟悉国际环境、通晓国际规则的青年人才进入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行业领域就业。

  在金融学专业2022届校友莎米哈·萨霍芭·赛亚姆看来,在厦大马校的求学经历改变了她的人生。“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她说。

  莎米哈来自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在厦大马校就读期间经学校推荐,进入中广核旗下的埃德拉公司吉隆坡总部实习。毕业后,她入职埃德拉孟加拉国公司,成为公司财务部第一位孟加拉国本土员工。

  近年来,厦大马校设立了网络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专业,为学生提供更多面向未来的选择。目前,校方正在规划建设高等研究院,在数字信息、清洁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进一步推动中国和东盟国家间的创新合作。

  对话的桥梁

  在厦大马校,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互学互鉴、相知相融,在多元文化氛围中缔结友谊、携手进步。与此同时,从主办汉语辩论赛,到举办中国民族音乐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厦大马校也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平台,为中国同马来西亚、东南亚国家搭建起人文交流的桥梁。

  “我们希望培养更多跨文化交流人才,学生将来能为中马、中国同东盟的合作,乃至‘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交流发挥积极作用。”王瑞芳说,不同国家的学生经过多年共同学习和生活,彼此了解,深入交流,可能形成终生友谊,“这是更深层次的民心相通”。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别克托娃·阿米娜就读于国际商务专业。她告诉记者,在厦大马校不仅能学到经济学、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还能接触到马来西亚、中国以及世界不同地区的多元文化。毕业后,她希望回到哈萨克斯坦,从事对外合作交流的工作。

  马来西亚青年陈家俊从厦大马校毕业,目前在北京大学攻读硕士,专业正是“中国学”。在厦大马校的学习经历,让他对中国、尤其是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产生浓厚的学术兴趣。他希望更深入地了解马中之间的历史、文化和经济联系,以自己所学促进双方交流合作,“我想成为连接中国和东南亚的桥梁”。

(责编:崔译戈、张悦)